產品介紹
Blender是一款免費開源三維圖形圖像軟件,提供從建模、動畫、材質、渲染、到音頻處理、視頻剪輯等一系列動畫短片制作解決方案。
Blender擁有方便在不同工作下使用的多種用戶界面,內置綠屏摳像、攝像機反向跟蹤、遮罩處理、后期結點合成等高級影視解決方案。Blender內置有Cycles渲染器與實時渲染引擎EEVEE 。同時還支持多種第三方渲染器。
Blender為全世界的媒體工作者和藝術家而設計,可以被用來進行三維可視化,同時也可以創作廣播和電影級品質的視頻,另外內置的實時三維游戲引擎,讓制作獨立回放的三維互動內容成為可能(游戲引擎在2.8版本被移除)。
主要功能
完整集成的創作套件,提供了全面的 3D 創作工具,包括建模(Modeling)、UV 映射(uv-Mapping)、貼圖(Texturing)、綁定(Rigging)、蒙皮(Skinning)、動畫(Animation)、粒子(Particle)和其它系統的物理學模擬(Physics)、腳本控制(Scripting)、渲染(Rendering)、運動跟蹤(Motion Tracking)、合成(Compositing)、后期處理(Post-production)和游戲制作(已移除);
跨平臺支持,它基于 OpenGL 的圖形界面在任何平臺上都是一樣的(而且可以通過 Python 腳本自定義),可以工作在所有主流的 Windows(10、8、7、Vista)、Linux、OS X 等眾多其它操作系統上;
高質量的 3D 架構帶來了快速高效的創作流程;
每次版本發布都會在全球有超過 20 萬的下載次數;
小巧的體積,便于分發;
物體類型
網格:由“面、邊、頂點”組成的對象,能夠被網格命令編輯修改的物體。雖然 Blender 支持的是網格(Mesh)而非多邊形(Polygon),但編輯功能強大,常見的修改命令基本都有,自從 2.63 版以后,同樣能支持 N 邊面(N-sided),不比支持Polygon的軟件弱。而且Blender的網格具有很好的容錯性,能支持非流形網格(non-manifold Mesh)。
曲線:曲線是數學上定義的物體,能夠使用權重控制手柄或控制錨點操縱, 也就是一般矢量軟件中常見的鋼筆曲線。 但由于這塊負責的人少,編程人員缺乏,所以這塊基本處于半成品的狀態。只有最初級的修改命令,像一些常見命令,例如:曲線錨點的斷開等,默認還不支持。
NURBS 曲面:是可以使用使用控制手柄或控制點操縱表面的四邊,這些都是有機的和圓滑的但有非常簡單的外形。這塊和曲線一樣,由于缺乏開發人員,因此僅具有最初級的修改命令,像曲面的相互切割,倒角、雙線放樣,插入等參線等常見的Nurbs命令并不存在。
元對象:新版本翻譯為融球,部分軟件也稱其為變形球(Metaballs)。由定義物體三維體積存在的對象組成的,當有 2 個或 2 個以上的融球可以創建帶有液體質量的Blobby形式。但只支持添加默認物體,不支持使用自定義的網格進行外形生成。
文本對象:創建一個二維的字符串,用來生成三維字體。但由于 Blender 的先天缺陷,在 Windows 平臺下,不支持直接輸入中文,必須先在記事本輸入,然后粘貼到編輯框(此問題直至 2014 年底才開始逐漸解決)。而且在進行字體切換選擇時,也看不到字體文件內置的中文名稱,只能看見原始的文件名。因此,在 Blender 中想要制作中文 3D 字,是比較麻煩的。
骨骼:骨骼用于綁定3D模型中的頂點,以便它們能擺出 Pose 和做出動作。自帶的樣條骨骼一種特殊骨骼,可以在不依賴樣條線 IK 的情況下,制作出柔軟的曲形過渡。而封套這種綁定方式也被定義成一種骨骼樣式。
空對象:也就是一般軟件中常見的輔助對象,是簡單的視覺標記,帶有變換屬性但不可被渲染。它們常常被用來驅動控制其它物體的位置和約束。它也可以讀入一個圖像作為建模參考圖。
晶格:使用額外的柵格物體包圍選定的網格,通過調整這個柵格物體的控制點,讓包住的網格頂點產生柔和的變形。但晶格創建時,并不會匹配選擇物體的邊界框,需要用戶手工進行匹配。
相機:即攝影機,是用來確定渲染區域的對象,提供了對角、九宮、黃金分割等多種構圖參考線。你可以設定一個焦點物體,用于在模擬景深時提供參考。
燈光:它們常常用來作為場景的光源,BI 下自帶的光源類型為:點光源(泛光燈)、陽光(平行光)、聚光燈、半球光、面光源(區域光)。其他引擎還能使用自發光制作網格光源。
力場:用來進行物理模擬,它們用于施加外力影響,可以影響到剛體、柔體、以及粒子等,使其產生運動,常作用于空對象(輔助對象)上。
功能介紹
鼠標操作:Blender 操作是比較奇怪的,默認是右鍵進行編輯修改 3D 物體,左鍵定位 3D 光標,這和主流軟件區別很大,也不符合常見軟件的操作方式。但可以在選項設置中,交換左右鍵。在新版本中,Blender的默認選定鍵為左鍵。
編輯工作流:Blender 不支持可返回修改的節點式操作,任何物體創建完成或者編輯命令執行完畢后,修改選項就會消失,不可以返回修改參數。如果想要修改歷史記錄中,其中某一步的操作參數,只能先撤銷到這步,在修改完畢后,手工再重新執行一遍后續的所有修改。
雕刻與紋理繪制:這兩個模式下的筆刷都是基于“屏幕投影”進行操作的,而非筆刷所在網格的“面法線方向”。由于 Blender 并不存在法線筆刷(筆刷選擇也是屏幕投影),所以在操作方式和手感上,會和一般基于法線筆刷的雕刻類軟件,或紋理繪制類的軟件有所區別。
毛發系統:Blender 的毛發系統是基于粒子的,所以必須先創建粒子系統才能生成毛發。雖然粒子本身支持碰撞,但毛發系統并不支持碰撞。因此當毛發需要產生碰撞動畫時,可以借助力場物體進行模擬,從而制作假碰撞的效果。
后期:視頻編輯(Video Editing)是一個針對圖像序列以及視頻文件處理的一個簡單的非線剪輯模塊,可以設置轉場,添加標題文字、音頻、以及簡單的調色等操作。和市面上一些常見的非線軟件的區別在于,它自帶的特效部分非常簡單,很多時候是依賴 Blender 自身的功能,需要先將特效渲染出來,或者經過合成節點的處理后(例如:太陽光斑、摳像),并且輸出成圖像序列,才能繼續進行合成制作,以達到想要的效果。在Blender2021計劃中,VSE(視頻序列編輯器)將獲得一次大更新,包括性能改善、UI\UX等。
切換中文界面:執行菜單 File — User Preferences(快捷鍵 Ctrl + Alt + U),在彈出的 Blender User Preferences 界面中,切換到 System 選項卡,在該選項卡中勾選 International Fonts。然后單擊 Language 下拉列表,選擇 Simplified Chinese(簡體中文),同時選中下方的 Interface(界面)、Tooltips(工具提示)、New Data(新建數據),即可完全開啟 Blender 的中文化。注意:此功能需要 2.60 及以上版本。
中文輸入(Win 版):由于 Blender 是國外團隊開發,所以 Windows 平臺的亞洲字符輸入一直存在問題,必須通過剪貼板中轉,不能直接輸入。直到 2014 年底由于國人的代碼貢獻,官方才終于開始著手逐步進行解決。但對于中文輸入法的支持度依然很有限(推薦使用QQ拼音),部分拼音輸入法和五筆輸入法則存在字符重復、漏字、缺字等問題。注意:此功能需要 2.73 及以上版本。